兴业破局!银行风投狂飙突进

2025-05-14 17:22

原创首发 | 金角财经(ID: F-Jinjiao)

作者 | Chong Lei,CFA


我们手里的存款、养老钱,可能要跟着银行去“冒险”了。

最近,银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,兴业银行获批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,也就是AIC。

这可不是普通的动作,而是全国第六家、首家股份行出身的“银行系风投”正式入场。更关键的信号是招行、中信等银行也在跟进,一场属于银行业的“投资画风突变”,正在悄悄上演。

为什么兴业筹建AIC影响如此重大?事实上,AIC虽然不是新鲜事,但过去的情况,大多是企业还不上债了,银行只能无奈地把债转成股权“被动接盘”,说白了是给困难企业“雪中送炭”,顺便控制贷款风险。

但这次不一样!有关部门在鼓励银行搞AIC同时,释出了要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”等信号。这意味着,银行不是要被动接盘,而是要更主动地杀进风险投资圈——投大学生创业、投刚起步的科创公司,甚至可能押注那些“九死一生”的硬科技项目。

有人说这是好事,银行资金活水涌入,能救活一堆卡脖子领域的初创公司,说不定哪天就诞生第二个Deepseek;但也有人捏把汗,银行手里攥着咱们的“养老钱”“买房钱”,虽然AIC不是直接拿存款设立,但要是投错了项目,风险始终由银行承担,而后续会不会影响到普通人的存款,谁又说得清呢?

兴业银行获批AIC,算是彻底撕开了银行系资本“从保守到激进”的口子。

说到底,当习惯稳赚的银行开始玩起“风险投资”,中国经济的下一站,是奔向科创春天,还是另一番景象?


有利可图的背后


银行设立AIC趋势背后,是有关部门正努力引导资金参与科创公司。

2025年全国“两会”期间,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“部长通道”上指出,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,中国的融资结构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,需要引导银行保险资金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。

这几个"投"字,像一把钥匙,悄然拧开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的新闸门。

随后,政策接踵而至,《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》明确三大突破:地域从18个试点城市扩展至全省,机构允许更多商业银行设立AIC,资金端首次打开险资通道。

到了5月7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,李云泽更是宣布"今天就批复一家全国性银行设立AIC",话音未落,市场已嗅到变革的气息。而这场暗战的首发赢家,确实在当天便水落石出——兴业银行拿到首张全国性股份行AIC筹建批文,传闻注册资本100亿元的"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"正式起航。

作为首家获批的全国性股份行,兴业银行的布局被视为行业转折点。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指出,头部股份制银行资本实力雄厚,且有强烈的综合化经营需求,通过设立AIC可整合集团资源,提供“投贷联动”等综合金融服务,更好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。

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,允许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AIC,体现了监管层支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明确导向。他建议未来可探索允许管理规范、科技客户资源丰富的中小银行设立投资子公司,构建“债权+股权”的立体融资服务体系。

紧随其后的"跟风者"同样引人瞩目。5月8日晚间,招商银行(拟注资150亿元)、中信银行(拟注资100亿元)同步公告设立AIC,短短48小时内,三家股份行巨头完成战略卡位。

而这场"牌照争夺战"背后,是对万亿级科创投资市场的敏锐嗅觉,以及背后的有利可图。

翻开AIC的盈利账本,确实亮眼。

2024年上半年,五大AIC净利润在母行旗下众多子公司中排名前列,普遍高于公众关注度更高的理财子公司、基金子公司;纵向对比,多家AIC设立不久便实现了盈利,并在2021年之后净利润登上新台阶。

以设立最早的建行旗下AIC——建信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例,该公司于2017年7月开业,2018年至2020年分别实现净利润0.62亿元、2.87亿元、8.57亿元,2021年起净利润达到36亿元以上,2023年突破40亿元,位列子公司之首。

不过,监管层的深意远不止于为银行业提供更多利润,而是赋予银行更重要的使命——当"投早投小"成为政策高频词,资本市场要破解科创企业"融资难、融资贵"的世界性难题。


从债转股到风投


2017年,建行、农行、工行、中行、交行相继成立的中国首批AIC。

这些“国家队选手”带着明确任务,要帮那些有潜力却暂时深陷债务泥潭的企业降杠杆、化解风险。简单来说,就是把企业还不上的债务,变成股权,让企业喘口气,也给银行的不良资产找条出路。

至于AIC的钱从哪儿来?说起来,就两条路:表内自营资金和表外募集资金。

表内资金就像银行自家的“私房钱”,2018年7月,央妈出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,给银行腾出了更多资金,这也成了AIC表内资金的重要来源。表外资金呢,就像出去“众筹”,AIC可以发金融债,比如中银AIC在2020年11月发了35亿元五年期金融债;还能发私募资管产品,但目前这块规模还很小。

市场分析认为,AIC成立初期搞债转股,其实是个“前菜”,真正的“主菜”是引导银行资金去投优质股权项目。

为啥这么说?中国的金融市场一直是间接融资主导,钱大多攥在银行手里。但银行受各种规矩限制,过去很少涉足股权投资。可要是想把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做大做强,银行这股力量绝对不能少。就好比修高楼,银行是钢筋,没了它,楼建不起来。

但银行过去主要做存贷款业务,突然去搞直接融资,风险太大,所以就先从债转股这个相对稳妥的方式开始,待时机成熟时再开展股权直投。

到了2020年,债转股为主模式的突破口开始出现,上海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。那年,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干得热火朝天,引入更多资金壮大直接融资市场是大势所趋。于是,五大AIC在上海试点开展“不以债转股为目的”的直接股权投资业务。

四年后,试点工作驶入快车道:2024年8月29日,北京成为第二个试点城市;三周后的9月24日,试点范围扩大至包括上海、北京在内的18个城市,并对此前试点政策进行“松绑”——将AIC表内资金进行股权投资的金额占公司上季末资产的比例,由原来的4%提高到10%;投资单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金额占该基金发行规模的比例,由原来的20%提高到30%。

不过,多番措施尝试下,现实依然很骨感。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,2024年AIC投资活跃度倒是创了新高,投了156个项目,花了576.04亿元。可仔细一看,五家AIC还是把债转股当“主业”,直接股权投资的钱连总投资的1%都不到。

于是,有关部门又想出了新招——鼓励股份制银行成立AIC。

兴业银行带头撕开了口子,后面跟着一大帮股份制银行。为啥盯上股份制银行?

因为它们比国有行更灵活、更敢创新,大家希望它们能引导更多银行资金流向股权项目,特别是那些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,但短期内难赚钱的科技初创公司。

不过,这事儿就像在钢丝上跳舞,稍有不慎就会摔得很惨。银行是金融行业的“老大哥”,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存款。而股权项目,尤其是早期科创项目,失败率高得吓人。一旦投资失败,银行就得扛下损失,损失过大的话,会不会殃及存款安全呢?


风控困局


对于AIC风控的担忧,不是杞人忧天。

前面说的,目前多家银行踊跃踏上AIC这辆顺风车,是因为有利可图。但说白了,这背后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在舒适圈内,项目以央企、国企为主。

尤其是2017年时,钢铁、煤炭这些传统周期行业正处在低谷期,而AIC瞅准时机,重仓布局这些高杠杆企业。没过几年,行业迎来大反弹,企业利润蹭蹭往上涨,AIC手里的债转股投资,自然跟着水涨船高,赚得盆满钵满。

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,越来越多玩家涌进AIC赛道,投资项目从央企国企的“安全牌”,慢慢向其他直投领域拓展,一旦银行接手舒适圈以外的项目,亏损风险随时可能像涨潮时的礁石,突然冒出来。

怎么破解这个困局?答案就俩字——人才。

在投资圈,专业人才就像手里有祖传秘方的老中医,尤其是在早期科创企业投资这块,市场参考案例少,没有这些“老中医”把脉,很容易吃大亏。

有AIC科创股权投资的资深人士直言,他们有母行的渠道和客户资源,就像开了家黄金地段的商铺,但商铺能不能赚钱,关键还得看会不会挑货。

不过,人才虽然重要,但现在多数AIC员工就200人左右,要想践行“投早、投小”,难度堪比让一个人打理1000家便利店。VC领域里,1000万元的项目就算大手笔了,1000个项目加起来才100亿元,靠这么点人管,跟放羊没啥区别。

那增员扩编行不行?这事儿没那么简单。AIC是子公司,编制大概率还得听母行的。要是新业务能带来真金白银,招人还好说;要是看不到利润增长,想申请编制和费用,比登天还难。

更要命的是,现在金融行业“限薪令”高悬,银行系AIC的薪酬待遇和激励机制,对高精尖投研人才来说,吸引力还不如大厂的一个普通岗位。这边是引导银行资金投资股权的美好蓝图,那边是人才流失的残酷现实,中间隔着的,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。

就算好不容易招到了人才,银行骨子里的谨慎基因,又成了新问题。员工们习惯了在舒适圈里按部就班,真要让他们把银行的钱投向充满不确定性的科技公司,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:万一亏了怎么办?

于是,“尽职免责”的说法应运而生,意思是只要尽力了,亏损也能免责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这里面的门道依然复杂。

投100个项目,1个大赚,99个血亏,但最后总账算下来没亏,这算尽职吗?科创企业前期不分红,只要有现金流就不算坏账,可估值一跌,风控程序什么时候启动?员工考核标准又该怎么定?这些问题,到现在都没有标准答案。

兴业撕开银行系风投的新口子后,如何保障老百姓存款安全和助力下一个Deepseek之间找到平衡点,这条路依然很漫长。


参考资料:

财新《兴业银行获批筹建AIC?为股份行首家》

中国经营报《全国第六家AIC来了!兴业银行拿下首家股份行AIC牌照》

财新《银行AIC股权投资等待破茧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