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马逊再掀大规模扫号,真实资料也难过审

2025-07-23 16:07

作者|Chester

原创首发|骑鲸出海

合规阴云再次笼罩亚马逊卖家。

近日,不少亚马逊卖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示,自己的店铺被封,原因是涉嫌违反《亚马逊服务商业解决方案协议》第3条规定,要求通过面试验证其账户信息和库存的真实性,如未成功通过验证,将根据“资金提现资格政策”冻结店铺资金并停用店铺。

“5月份开始已经接连六波的扫号(冻结以抽查账号的合法、合规性)、二审”、“17号刚过的虚拟视频认证,这两天又被扫了”,虽然亚马逊没有直接大规模封号,然而不少卖家已心力交瘁。

合规门槛不断升高,卖家对平台也逐渐失去耐心。

卖家栽倒在视频验证环节

相比早些年,“运动式扫号”的频次正在上升。

去年2月,有卖家就经历了一次扫号。卖家Cor至今对去年2月9日(大年三十)的遭遇耿耿于怀。“大年三十我的货刚备完准备在家过年就被扫号,当时客户经理没有任何办法,而且物业开不出水电单(做证明材料),没有视频验证,我足足写了28次申诉信才通过,就像我真做错了什么似的。”

Cor提到的水电单,是亚马逊要求作为证明材料的“公共事业账单”,它必须由公共事业部门出具。有服务商提到:“物业出具的账单都不行,因为没有公信力。而且这种账单最好是有红色盖章、彩色水印、特定纸张,黑白几乎不过。太容易造假。”

除此之外,还需要提供营业执照、法人身份证,部分类目还需要提供法人近3个月内的个人征信报告,账单地址还需要与注册亚马逊店铺的营业执照地址一致。卖家老胡在研究后发现:“二审不是材料真实就一定能过,而是你提供的材料是否是亚马逊认可的类型。”,这让卖家对二审更摸不着头脑。

除了材料验证,视频验证更是让卖家“如临大考”,不少卖家像备考一样,将亚马逊视频验证的问题整理成帖子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:包括法人身份、账号信用卡真实性、供应商与公司真实性、销量销售额......甚至还有亚马逊知识试探,以及各种“其他问题”。从10题甚至到50题,这些“备考资料”不一而足。

即使准备再充分,视频验证也经常让卖家措手不及。有的卖家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做视频验证之后,依然被判定为欺诈;为了避免卖家“作弊”,审核人员甚至会要求将摄像头转向卖家对面,确认房间里没有他人;还有的卖家甚至连眼神暂时偏离屏幕都会被工作人员提醒“请您看着镜头,不要看下面好吗”。

“真的很生气,有些细节我也不可能全部记得或者说得不太清楚,我看一下自己的资料也不行?”

扫号背后:各国收紧跨境合规政策

在这次扫号潮中,欧洲站成为重灾区。同时,亚马逊欧洲站还出现了一种新的“mufus关联扫号”,被“扫”到的卖家有个共同点:都曾改过营业执照或者运营地址。

mufus关联就是地址关联,一旦被亚马逊检测到多个账号用了相同或者关联的第三方地址(如海外仓或退货地址),也会被判定“违规关联”。另外,还有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地址(例如在美区常有卖家把居民住宅设置成退货地址,而导致大量投诉),注册信息和地址对不上,甚至VAT税务地址也可能被影响。

对欧洲区下狠手,可能与欧洲国家近期的合规政策收紧有关。

7月中旬,英国国家犯罪调查局(NCA)宣布过去一年针对高风险公司注册地开展专项调查,共计查封了1.15万家涉嫌欺诈、洗钱的空壳公司。NCA表示,伦敦有个地址就注册了四五千家企业,不少公司实际业务存在感极低,还跟中国乃至全球的跨境电商、供应链企业有关联。

今年3月,欧盟独立检察机关EPPO意大利分部也公布了一项针对跨境电商的专项行动:一对华人夫妇在意大利多个城市设立了29家空壳公司并借此逃税,涉案金额超7000万欧元,13名中国卖家被捕。这些围绕着跨境电商与外贸的灰色地带,使得意大利从去年开始收紧对海关与跨境电商的合规。对中国卖家的不信任,让意大利直接动手,向卖家征收5万欧元保证金。

而近日,欧洲议会也通过了一项决议,要求第三国卖家必须在欧盟境内设立仓库,并从仓库向消费者发货,也就是海外仓发货。再加上欧盟开始对小额包裹征税,欧洲电商市场的准入门槛已经越来越高。

亚马逊是欧洲站点最多的跨境平台,只要有至少两个泛欧站点的增值税号便可参与亚马逊的泛欧计划,用FBA仓发货卖遍欧洲。但欧洲增值税号本就难得,如今扫号更让合规成本不断攀升。

亚马逊卖家Victor曾帮被扫号甚至封号的卖家申诉,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申诉的技巧和攻略,他总结:“这个活儿得把卖家那些‘不小心踩的坑’或者‘被冤枉的事儿’掰开揉碎,用亚马逊听得懂的逻辑讲清楚。凌晨三点收到卖家哭诉的语音是常事。”

这些“不小心踩的坑”里,IP地址、注册地址、关键词......其实有不少是卖家为了节省成本之举,而不断推高的合规门槛与成本,正在一步一步“劝退”这些想要尽可能节省成本的中小卖家,“如今的亚马逊已经是重资产模式了,有钱撑过一两年,才能说挣钱的事。”